【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25 開放資料下的公私協力】
目前氣象資訊的來源已經不限於交通部氣象局,例如天氣風險團隊在臉書及各媒體發布訊息,或是前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的老大洩天機,這是目前有核可氣象預報證照資格可公開發布的公開訊息管道。或是由一群年輕朋友製作的颱風論壇或天氣即時預報,他們巧妙地用置入廣告的方式進行商業化的氣象運用,以此維繫創業並發展。這都是資料開放後,知識經濟的衍生的新服務,能夠更活潑與創意的在民間。
不過統計上,各類新聞量交通部氣象局在這幾年『積極服務』下,已經佔上99.5%的壟斷,上述的佔有率在網路新聞的統計上只佔不到0.5%,尤其近十年來交通部氣象局擴大對媒體的採訪服務、預報員來當氣象主播播報,強化攝影棚設備,提供的量是過去十年的數倍以上。
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氣象局,交通部氣象局很不一樣,政府服務很積極,但從點閱率及效益來看,有做應付長官或KPI要求,和能夠做得好,有永續性,這是兩件事情。政府做了,讓大家覺得這樣免錢就好了,可是背後花的預算成本,反而是最貴的。
我會強烈建議,交通部氣象局應該把公眾服務比例降到70%,減少不必要的額外大眾氣象服務負擔,這樣就可以符合交通部林佳龍部長一直很提倡的交通科技產業,可以增加至少100位的氣象媒體就業新人口,如果降到50%,至少有150位就業新人口,交通部氣象局也可把預算用到更有效率的準確度上。從美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澳洲、歐洲等國,都是類似的制度,甚至政府不做一般性的天氣公開服務,目前制度和開放資料公私協力的思維背道而馳,對於氣象產官學的發展,的確是一個很大阻礙。
這樣的『轉化工程』並非沒有往例,我們可以看到例如飛機、運輸、航運,或是媒體等,都是民營化後創造很多新利基,政府也重新找到新定位,尤其在知識經濟下,資料開放的藏智於民更是重要。
記得在2013年,我受邀到行政院科技會報舉辦的政府開放資料的研討會分享,才開始認識什麼是『開放資料』(Open Government Data),原來氣象是全球很早的開放資料之一。我也很榮幸的和一群開放資料的朋友一起,推動各類的資料開放,雖然當中不見得平順,但始終看到有進步的趨勢,而我也很避嫌,這幾年很少對我自己領域的氣象資料開放有所質疑,但也沒想到台灣缺乏開放資料法下的偏差理解,竟然在我們交通氣象領域中,和民間有如此大的差異。
記得當時我最早讀開放資料是莊庭瑞教授的藏智於民,開放政府資料的原則與現況
http://creativecommons.tw/…/down…/handbook_open_gov_data.pdf
文中提及的藏智於民,是源自於
聖人之治,藏於民,不藏於府庫~韓非子 善藏者藏於民,不善藏者藏於府。藏於民者民欣而君富,藏於府者國怨而民貧~ 魏書 列傳 甄琛
『現代國家治理原本就仰賴大量的資料蒐集,統計 (statistics) 一詞即是由國家 (state) 發展而來, 意指國家治理所需要的技術。政府機構在執行日常 業務或為掌握國內社會經濟脈動以採取妥適行動、 制定合宜政策為目的,更是經常性地蒐集並且保存 相當龐大的資訊內容。』
開放資料對政府而言有三大助益:
1. 促進透明治理、增進民眾對政府的信賴
2. 加速行政革新、有效配置行政資源
3. 促進人民參與、善用民間力量
我們一般也以透明、效率、創新經濟的開放資料所衍生的社會效益來進行說明。以歐盟為例,他們在資料經濟的規劃下,在2016-2020年間市場規模
1. 從432億歐元(約1.6兆台幣),增加36.9%,達到757億歐元(約2.8兆台幣)。
2. 新創就業人口從7.5萬到10萬。
3. 公部門一年可節省0.22%支出,相當17億歐元(約629億台幣)
4.
開放資料可以說是政府重新因為資料,資料衍生的知識重新分配,也因此會調整,許多政府單位也都因此在公私協力思考下有了不少新的作為。
例如2019年總統府黑客松,記得衛福部長照司的專案中,都是以政府預算方式來進行,我詢問他們這已經有民間在做了,政府與民間如何合作,還是以後這都需要政府編列預算才能進行,一開始主事的司長很婉轉的解釋他們的確沒有這樣的思考,但隨後幾個月內轉彎,最後決賽的時候明確告知我們,他們這段期間如何和民間分工,把長照的工作平台的財務規劃與民間分工,做了很好溝通調整,當然記得他們最後的分數是相當受到評審肯定的,也獲得總統公開表揚。
公私協力是創造一個產業,氣象的開放在國際上也有許多例子,而並非如交通部氣象局葉局長所說的,『氣象是否有產業,還需要討論……』
圖: 氣象局的播報和民間的播報,網路的點閱率相差十幾倍
【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70435726987/posts/10158593491761988/?d=n
#globalweatherenterprise
#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
#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
#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
彭啟明